顶端新闻“一端百面”工程通过打造省市县媒体一体化实践样板,积极破解基层媒体与技术结合壁垒、资源分散困局等难题,从新闻内容传播者向社会生活连接者、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型。

  当前,流量碎片化、平台孤岛化、用户链接难、数据变现难等问题成为主流媒体发展的瓶颈。怎么来实现复杂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协同效应,已成为主流媒体提升信息循环与增值能力的关键,成为增强其在新时代社会影响力及公共价值的重要途径。

  顶端新闻“一端百面”工程以“一站式智媒平台”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本地化战略部署,将媒体与技术深度结合,构建省市县媒体“一张网”,为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开辟了新路径。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坚持以传播协同、资源协同、服务协同、产业协同为目标导向,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与专业性媒体实现平台深融、全局联动。

  构建省市县媒体一体化传播体系是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命题,这一工作需要聚焦四大维度:首先是改革主动性,必须依靠技术赋能、运营联动、用户互通等深层次地融合,将分散的“根据地”连成一片;其次是用户驱动性,从“单向生产”转向“用户服务”,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逻辑起点构建“需求—服务—反馈”闭环体系;再次是运营平台化,整合政务、商务、服务等多场景需求,通过运营合作打破“内容孤岛”,实现一体化联动传播,放大声量;最后是突出本地化,通过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并转化为用户可参与的互动场景,贴近群众需求、深耕在地服务、激活本地社交。

  当前,大部分省市县媒体正面临着结构性转型的现实困境:一是优秀品质的内容生产能力不足、传播渠道受限;二是兼具内容创新、技术应用与用户运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三是自主可控平台建设滞后,已建平台多处于“孤岛”状态;四是经营模式转型乏力,本地化服务盈利模式尚未成形,自我造血功能不足;五是缺乏技术和资产金额的投入能力,依赖外部技术,易陷入“卡脖子”困境且难以适应动态需求。

  摆脱上述困境的重点是构建符合本地化传播规律的媒体融合生态系统,以优质本土内容与分众化兴趣内容为基础,集成政务服务、民生资讯、社区互动等多元服务端口,通过模块化开发与开源技术降低建设经营成本,打造集内容生产、用户服务、技术应用于一体的自主可控平台,推动省市县媒体从松散联动联盟向真正相互连通的融媒生态跃迁。

  “一端百面”工程作为一站式智媒孵化、运营、管理平台,致力于为省市县媒体及政企机构新建或优化客户端、频道等智媒产品。有别于传统单向技术输出与“媒体联动”模式,该工程将媒体与技术深度结合,注重低成本、工具化、模块化和高复制性,通过后期运营赋能,实现省市县三级媒体以及各类机构、创作者内容的双向导入,汇聚政务便民服务、问政服务等资源,达成各级媒体传播渠道、产品体系的协同建设。依托党媒主流算法“顶端算法”以及优秀品质的内容共享联动机制、创作者与活动中台、数据管理中心等模块,快速增加省市县主流媒体影响力与经营能力,解决三级媒体目前存在的非自主可控平台、非用户自有、非专业运营、影响力难出圈等核心问题,力争成为全国省市县媒体“一朵云”“一张网”解决方案的先行示范模板。

  深耕本地,探索“一县一策”运营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着强烈的本地化特征。其使命是打通主流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扎根县域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工程以“精锐下沉、扎根县域”为策略内核,构建“一县一策”的精准化运营体系。通过深入调研县域经济、文化、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服务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媒体融合发展样板。在资源整合方面,同步导入专业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与政务生产内容,集成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等资源模块,并结合地域特色进行本地化适配改造,呈现“百城百面”的差异化特征;在实施路径方面,通过“资源共享+技术赋能+数据互通+人才共育”机制设计,在内容生产、运营支撑、创意传播、合作经营等核心板块,与地方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共同制定定制化解决方案。这一模式能够推动地方融媒体中心实现从内容生产体系到运营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充分验证了本地化战略在破解地方媒体特色化发展难题中的实践价值。

  打破“传播孤岛”,搭建“一端百面+”传播矩阵。基于传播渠道整合与资源赋能双轮驱动,依托顶端传播渠道MCN(多频道网络)矩阵资源,联合“一端百面”合作融媒体中心形成传播合力,构建“央媒—省媒—市媒—县域融媒”跨层级传播覆盖,推动县域媒体内容产品在全国党媒平台与商业平台实现破圈传播。以“汝阳杜鹃赏花季”宣传报道为例,通过“一端百面+”传播矩阵的协同运作,成功打造出“创意内容生产+党媒矩阵联动+商业平台共振”三级传播链路,最终实现全网超2000万传播量,为破解县域媒体“小而散”传播困境提供了参考。

  输出 “运营+经营” 资源包,实现标准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一端百面”工程基于“新安樱商大会”“台前县羽绒节”等项目实战经验,构建起“运营+经营”一体化资源包体系,以模块化架构实现标准化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该体系将全流程服务拆解为策划产品研制、创意传播设计、站内生态运营、立体宣传报道等标准化功能单元,各模块既可独立适配县域需求,又能通过动态组合形成定制化解决方案。

  资源包聚焦民生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核心领域,依据县域发展目标,通过资源要素的定向配置与服务参数的弹性调整,实现基础框架统一、内容形态多元的差异化运营。实践中,标准化流程设计能够降低经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借助灵活的定制化机制,可满足多种县域在传播目标与资源条件上的个性化需求,创新延伸出 “平台搭建+场景适配+持续运营” 的营销合作模式,为县域媒体提供从技术赋能到商业变现的全链条支撑。

  “一端百面”工程启动一年多以来,其技术模型历经10余次迭代优化,已与开封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省应急管理厅等单位签约合作,与河南省内的柘城县、汝州市、鹿邑县等20余个县域主体共建合作,形成“省级引领、跨省拓展、县域深耕”的合作网络。其中“开封+”客户端完成从传统资讯端向智媒平台的升级、“汴民桥”便民服务系统与顶端新闻“我想@领导”问政平台实现相互连通、协助商丘睢阳区开发“群众诉求一键审批流转”功能……合作主体反馈称“省市县三级资源实现了有机整合”“较为彻底地解决了媒体的技术问题”“内容生产与传播渠道的互通性明显地增强”。实践表明,“一端百面”工程成功破解了长期以来技术与媒体深度结合的行业性难题,打造出适配省市县媒体实际的需求的一体化实践样板,为全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式。

  当前,“一端百面”工程在实践中仍面临两大核心问题:一是组织协同机制方面,地市融媒体中心作为项目落地的关键执行层,存在运营效能不足等明显问题,主要体现为沟通渠道不畅、活动中台等资源闲置、对运营认知度不足,技术赋能未能完全转化为生产力;二是生态构建维度方面,受限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技术人力投入有限等因素,工程覆盖面有限。

  未来,需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改进:一是政策激励方面,通过开放“烟火计划”、优化“双星计划”等运营手段,搭建荣誉体系与拉新奖励制度,赋予地市融媒体中心活动后台权限,支持按需定制产品服务,激发运营主动性;二是运营机制方面,通过建立专属沟通渠道、定期下沉调研,针对县域本地特色提供创意扶持与传播支撑,共建项目开发机制,实现资源与利益共享;三是顶层规划方面,通过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推动工程实现河南各县(市、区)全覆盖,打造成熟样板。

  资源协同生态构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构建省市县融媒体“一张网”协同生态成为主流媒体本地化战略突破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全域资源整合与跨层级联动打破地域传播壁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在资源整合方面,需依托媒体融合云平台,形成“资源池共建+内容产品共制+传播渠道共享”协同机制,例如“一端百面”工程通过统一中台实现内容的互通导入。在运营模式方面,将“中央厨房”作为内容生产与调度中枢,统一制定选题规划、技术标准与传播策略,“区域分灶”则立足地方特色,深耕本地化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场景化创作。这种模式既能保障主流舆论导向的一致性,又能充分激发县域媒体的在地化传播优势,可有效提升基层媒体在全国党媒平台、商业媒体平台的发声频次与传播效能。

  公共服务价值重塑。未来,主流媒体将突破传统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向社会治理参与者、基层治理数字化助手转型,通过服务功能的拓展与创新,实现媒体价值与公共服务效能的双向提升。一方面,依托传播优势与基层治理需求,以完善服务功能反哺媒体公信力建设,例如嵌入“郑好办”“焦我办”“以旧换新”等政务服务模块,提升数字化治理效率;另一方面,引入“服务积分”“信用体系”等模式,将用户参与政务办理、信息反馈等行为量化为可兑换权益,以此增强用户黏性与活跃度,实现公共服务价值与媒体品牌价值的协同增长。

电话咨询
产品中心
在线订购
QQ客服